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但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仅是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据基础理论研究,脑实质缺氧10 s 脑电位开始变化;缺氧>90 s 脑细胞可完全丧失一切电活动。总体来说,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5 min即可遭受不可逆的损伤。且心脏复苏每延迟1 min,存活率下降3%。所以,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是时间。2005 年美国心脏学会和国际心肺复苏联盟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患者的“生存链”提出了“4 早”重要环节,更是体现了时间对于复苏的重大意义:①早期识别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②早期进行CPR;③早期以除颤器进行电除颤;④早期由专业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初期心肺复苏的重大意义在于,CPR 必须从意外发生的即刻就开始进行,且要求施救者能够给予患者正确的、连续的操作,将对患者的抢救起到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组织动员全民进行互救,普及初期心肺复苏术对于呼吸循环骤停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对我国民众初期心肺复苏术掌握现状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具体研究方法
1.1 统一的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方案包括:①随机寻找志愿者,记录调查者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及现从事工作类别;②被调查者是否了解或熟知初级心肺复苏术;③了解接触相关知识的途径(包括大众传媒、医疗培训、相关刊物、网上学习及在校期间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④对肯定了解相关知识的志愿者进行进一步相关理论知识的问卷(课题组事先准备好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包括十道初级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的题目,让被调查者自行抽取,然后现场作答,我们在登记薄上记录作答结果;⑤询问志愿者是否愿意参与初级心肺复苏术培训的学习;⑥最后对获得的所有资料进行统计总结。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课题组对选定城市进行调查
课题组成员对选定城市(北京市区、郑州市区、郑州荥阳市区及商丘市区)进行了现状调查,具体调查模式:街头、公园、游乐场所或社区内随机寻找志愿者(男女不限,职业不限年龄:15~50 岁),且居住地在城市范围内)。每个城市多点化走动选取调查例数不少于1000人。
1.4 课题组对选取乡镇进行调查
调查组分别对中牟地区乡镇农村居民、荥阳市周边乡镇居民、商丘市周边乡镇居民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模式,在通往乡镇的较大路口、乡镇集市及村庄内等随机选取村民进行调查(男女不限,年龄15~50 岁),受访者居住地及户口所在地属村镇范围(不包括城市暂时返乡的城市居民),对三个调查点进行多点化走动选取调查对象,每个调查点调查例数不少于1000 人。
2 结果
城市居民:①北京市民大约有82.7%的居民知晓初级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意义,但接受过心肺复苏术培训的几率仅为4.8%,心肺复苏术现场操作及格率为0.002%;②郑州市民中约有3.4% 的民众接触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训练,其现场操作及格率为0.001%;③郑州荥阳市民中约有2.8%的民众接触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训练,其现场操作及格率为0%;④商丘市民中约有2.1% 的民众接触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训练,其现场操作及格率为0%。
且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志愿者了解心肺复苏这一医疗急救操作的途径主要为大众传媒、网络传播、书报刊物的涉猎等,除了出自医学教育体系的志愿者外,其余极少有机会通过正规的医疗普及培训学习到正规的初级心肺复苏术,且在学校学习阶段均没有开设心肺复苏这一急救技术的课程或培训。此调查结果与以下相关研究相符:①等调查结果:上海市急救中心近期的调查显示,只有约5% 的上海市民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训练;国内报道,中国城市居民对CPR 了解率仅为3%;②调查结果:有94.8%的人未接受过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教育培训,被调查者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相关的急救课程。经统计,城市志愿者具有较高的参与初级心肺复苏术学习的愿望,其中97.9%的人具有学习初级心肺复苏的愿望,其中99%的人担心没有明确的地点可以供其学习,56%的人担心自己没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进行专业学习,79%的人担心自己非专业人员学习困难。
乡镇村民:所调查地点间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志愿者对初级心肺复苏术的知晓率在10%以下(中牟地区乡村居民8.6%,荥阳周边村镇居民9.8%,商丘地区乡村居民8.5%),能够大致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操作的志愿者基本为0%。据统计,受访志愿者大部分不了解初级心肺复苏术的用途及意义,在调查人员向其简单介绍了CPR 的作用及重大意义后,95%的受访者愿意接受免费培训,其中97%的人担心误工影响家庭收入,99%的人担心受教育程度低学习困难。
3 讨论
从以上总的统计结果来看,城市调查结果总体明显好于农村(P<0.05),这与城市居民在受教育程度较高,主动积极了解初级心肺复苏术的愿望较强有关,另一方面城市大众传媒设备齐全、网络学习便捷、书报刊物丰富也为城市志愿者们提供了广泛的涉猎平台。相对城市志愿者乡镇村民对初级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及意义知晓率均明显低,而了解及掌握率基本为零。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城市及农村居民对初级心肺复苏术的知晓情况均不理想。我国人口城乡结构以农村居民比例较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14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所以我国民众对CPR 的总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这与多项调查研究相符: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不乐观,急救知识普及率低,甚至不超过1%。据研究大脑缺血缺氧超过4~5 min 即可出现不可逆的器质性损伤,并将5 min 定为心肺复苏术的安全时限。我国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39.82/10 万。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普及公众CPR 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包括:家属是否参与心肺复苏、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操作是否规范有效等,家属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优于未行心肺复苏者。社会急救的发展重在提高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急救知识的普及能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也是提高心搏、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而我国社区人群缺乏CPR 知识, 建议对全民进行CPR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心脏骤停病人抢救成功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目前我国CPR 急救知识健康教育多缺乏成文的法律法规、有力的政府的支持及牢靠的资金保障,且以往的健康教育模式多为一次性,各种因素导致教育培训难以持续深入开展,所以导致CPR 的普及工作一直无法实现。该研究组认为,我国普及心肺复苏术应该做到:①首先向政府和社会显示我们的实力及决心,争得他们的支持;②应以医学教育为中心,对医学专业人员进行正规培训,而后以他们为发散点对更多的人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术的培训;③建立培训的长期体系,从小学-中学-大学均要求学校设立社会急救基本知识课程,建议将此课程加入体育教学时间,间断进行学习;④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定期培训考核体制,反复加强技能操作。培训可显著提高居民CPR 知识,对提高居民CPR技能的知信行水平,有效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建立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管理模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以利于实现普及心肺复术的最终目的。总之,普及CPR 不仅需要严密的组织实施措施,还需要全社会民众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另外,我们医学专业所有人员在这项宏伟工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技术中坚作用,需要为这一宏伟蓝图实现作出积极的努力!
下一篇:心肺复苏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沪ICP备16023097号-12